癌症是一种慢性病,这已是大家的共识。居住在美国的德国医学专家安德烈莫瑞兹提出一种崭新的观点:癌症不是病(有《癌症不是病》专著)。但根据目前世界和中国的医疗水平,癌症毕竟是病。患癌后怎么办?组织起来,群体抗癌,亮丽生活,重建人生。群体抗癌怎么抗?
关心病人,心灵为先。人患癌后,有部份人会产生一种孤立感,感到见不得人,不愿意与他人谈及自己的患病;有一种忧愁感,对自己的生命渺茫,整天闷闷不乐,好似人生到了十字路口,我往哪里走?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义工,我们的朋友就要对这些新患癌症的病人倍加关心,在第一时间就要去慰问、看望和疏导,在不影响病人休息的前提下,去看望的人可以适当多一点,看望的时间可以适当多一点,使他(她)感到我的朋友仍然很多,这些朋友没有厌弃我,从而从孤独的困境和渺茫的生命中解放出来,树立生存的信心和决心。信心和决心是一种无不战胜的自强精神。
学习知识,应对疾病。患了癌症后必须懂得一点关于防癌抗癌的知识,懂得一点养生保健知识,在日常康复中确立“康复需养生,养生助康复”的理念。我们可以把大家组织起来,通过集体学习、小组学习或个人自学,从患癌的被动转变为康复的主动。癌症防治专家和养生保健专家都认为,60%的生命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一个人只要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和生活情绪,就有可能预防癌症的发生,一个人患了癌症通过治疗,也只有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和生活情绪才能得到有效的康复。
互相交流,共同康复。俗话说,久病成医。患癌多年的病人,有一套自己的康复经验与体会。通过交流,使新患者了解个性化治疗;在平时注重养生保健,循序渐进地增强体能锻炼,强化自身免疫能力;在康复中多交朋友,多叙国事、天下事,忘记“自己”,忘记疾病;投身于社会,力所能及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个快乐的志愿者;每天确保足够的睡眠时间,保持充沛的精力;开展种花、养花、绘画、文艺等各种自己爱好的活动,使自己的每一天在欢乐中度过。
依托社区,建立平台。无论是学习还是交流,必须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活动地方,社区是我们最佳的选择。对于我们来说,社区有很多的有利条件,有固定的的学习活动室,有多媒体等现代化宣传教育设备,有茶水提供。最重要的是通过康复小组与社区领导的交流,使社区领导更能了解我们,能为我们解决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更能得到社区领导和群众对我们的人文关怀,也使我们康复人员能更好地融入社区,和社区群众同语言,共欢乐,营造一个人脉和谐、心情舒畅的良好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