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雨后的清晨吹着凉爽的微风,在党的生日即将到来之际,无锡市癌症康复协会三分队的全体党员与部分积极分子,怀着对知识的炽热渴望、对历史的深切敬畏,相聚于无锡博物院,共同开启了一场涤荡心灵的红色之旅。他们的身躯或许曾被癌症病魔无情侵袭,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此刻,胸前闪耀的党徽如同璀璨星辰,映照着他们脸上洋溢的期待与向往,诉说着信仰的力量。
走进无锡博物院的大门,厚重的历史气息裹挟着岁月的沉淀扑面而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对话就此拉开帷幕。踏入博物馆负一楼,众人便被镇馆之宝之一——朱元璋的行书《吴王手谕》深深吸引。118字的手谕,每一笔起笔都干脆利落、力透纸背,仿佛带着六百多年前的威严与决绝,穿越时空,将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缓缓铺陈在众人眼前。展厅内,承载千年文明的艺术珍品星罗棋布,令人流连忘返。温润的古玉泛着幽幽光泽,匠人以刀为笔,雕琢出的文案栩栩如生,每一道纹路都像是远古的神秘密码,诉说着尘封已久的故事;瓷器静默陈列,白瓷如霜雪般纯净,青瓷似翡翠般灵动,釉面流转的宝光,是岁月精心打磨的痕迹;书画卷轴中,山水苍茫雄浑,花鸟灵动鲜活,古人的智慧与才情跃然纸上,以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让参观者触摸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脉搏。
当众人驻足于“展红色书信 传革命精神,致最可爱的人”展览处,玻璃展柜里一封封泛黄的书信,宛如时光的信使,将大家带回了那段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这些褪色的书信,是抗美援朝志愿军指战员的请战书,也是来自祖国人民的慰问信与明信片。请战书中,志愿军战士们以热血书写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字里行间满是对战斗的无畏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慰问信里,饱含着祖国人民的支持、鼓励与牵挂。透过这些书信,大家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和志愿军战士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坚守,以及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精神。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宛如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照亮了众人前行的道路。
移步至无锡市博物院四楼展厅,上海大都市圈“8 + 1”博物馆《潮起江南》近代爱国实业家展令人眼前一亮。近百件珍贵文物及图片资料,生动展现了以上海为基点的经济辐射范围内,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的黄金发展历程。在展陈中,无锡的荣氏、杨氏、唐氏等工商业巨擘的传奇故事徐徐展开。光影交错间,一幅幅画卷、一张张老照片,仿佛打开了一部鲜活的江南奋斗史诗。在庆丰纺织厂的旧照前,时光仿佛倒流,机器轰鸣之声似在耳畔回响。曾在此工作的老党员们纷纷回忆往昔,讲述着那段物资匮乏岁月里的奋斗故事。“人停机不停”是当时的常态,党员们带头加班加点、连轴工作,不计个人得失,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岁月悠悠,初心如磐,纵使青丝染霜,每当忆起自己曾是无锡工业浪潮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他们的眼中依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正是无数这样的“浪花”坚守岗位、拼搏奋斗,才汇聚成推动时代前进的磅礴力量,在江南大地上生生不息、奔腾向前。
这份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恰似众人在康复之路上与病魔抗争的力量源泉。参观过程中,大家深刻感悟到,无论面对多大的艰难险阻,只要心怀信念,就没有跨不过的沟坎。活动尾声,合影中每个人的笑容灿烂而坚定,既有参观后的振奋,也有康复归来的释然。这笑容,是对历史的崇高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他们将带着从历史中汲取的勇气与力量,在康复之路上磨砺意志、奋勇前行。康复,是生命的涅槃重生;而传承红色精神、践行党员使命,则是他们永不停歇的脚步,他们将以实际行动,让信仰之光照亮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报道:郑力、陆蓉辉
摄影:沈良芳、狄蓉钰
审核:周素红
编辑:钱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