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我会会员宋嘉义从北京开会回来的第二天,就将江苏音像出版社新鲜出炉的一部歌曲专辑《歌声飞越天山》送到南长分部吴建明副主任手上,请他转赠给分部会员们,共享无锡康复人参加文化援疆结出的艺术成果。
今年1月,老宋应邀担任主创人员,参加无锡对口援疆的阿合奇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文联和无锡市文联合作编创的柯尔克孜族歌曲专辑的文化项目,主要是在翻译文稿的基础上进行汉语填词的再创作,让歌唱演员能够在优美、独特的西域音乐旋律中用汉语演唱,从而将柯尔克孜族歌曲推广到祖国各地,乃至海内外的华语世界。
面临着时间紧迫、情况不熟等困难,老宋通过多种渠道“武装”自己,包括到图书馆借阅反映柯尔克孜族人民生活的书籍,到互联网上搜查相关资料,向有关领导和专家请教,仔细阅读翻译家的译文,反复聆听柯语原声演唱录音……力求在思想主题、表现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达到二次创作的超越与升华,做到曲调与填词吻合,更有现代感,容易被大众接受。
出席柯尔克孜音乐艺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倾情再创作,让“马背上的民族”唱响华语音乐世界》的发言,受到新疆、北京、南京、无锡等地专家的肯定。会场上播放的《阿合奇,神奇的摇篮》、《感谢爱情》等歌曲,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无独有偶,同一天在北京举行的《我到新疆来--无锡柔性援疆人物志》新书首发式上,书中讲述的一位叫做谢宛平的退休教师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钦佩。
早在2014年5月,身患鼻咽癌的无锡退休教师谢宛平从报纸上得知“银发援疆”项目后,随即报了名。经过强烈要求,当年8月26日谢老师终于从无锡出发,坐了一整天的飞机和汽车,在深夜12点到达天山脚下的阿合奇县。
担任数学教师后谢老师发现,因师资水平有限等原因,当地孩子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为此谢老师每天给孩子们连上三节数学课,并且放弃午休时间用来给孩子们辅导,周六周日也几乎总是“泡在学校”。课余时间谢老师还帮助年轻教师备课,一有时间要到阿合奇周边的乡镇小学为当地教师传授江苏的教学理念和经验。考虑到新疆的条件和老人的身体状况,“银发援疆”每期只有半年。面对当地学生和老师的挽留,谢老师于2015年3月6日又启程,开始第二次援疆支教,以实现她将小学六年级毕业班顺利送上初中的心愿。这位全县年龄最大的援疆人,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谢奶奶”,被作家称作“一枚永不停转的陀螺”。
老宋和谢老师都是共和国同龄人,都有着浓浓的援疆情结,他们不顾自身年老体弱,以一技之长倾情文化援疆项目,在天山脚下与太湖之滨一时传为佳话。
(南康/文 吕吴/摄)
![](/uploadfile/20160822101225616.jpg)